杭州3月2日电 (记者 方堃)在农历鸡年新年的钟声敲响前,浙江迎来了翘首以盼的高等教育“翻盘”机会。
“等了很多年的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了”。2017年1月下旬,随着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界为之一振,尤其是,一直将高等教育视为发展“洼地”的浙江。
浙江经济体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然而高等教育却一直与经济发展的耀眼成绩单和城市地位难以匹配,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度和支撑度不足。“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的出台,标志着继“211工程”和“985工程”后又一个以国字头命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开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在新一轮高等教育资源角逐中,浙江显示出了大干一场的雄心。“提高办学质量,是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全省要奋起直追、大步快进,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浙江省省委书记夏宝龙在2月21日举行的浙江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如是强调。
图为浙江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现场 浙江大学供图 摄浙江高教临“成长烦恼” 持续上紧“质量发条”
世纪之交的“四校合并”,使浙江大学“一枝独秀”,浙江此后仅有一所“985”、“211”高校,其身后出现了高水平大学的严重断层和真空地带。在2017年浙江省两会上,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一再强调,浙江急需采取更有效的举措聚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快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
其实,早在1999年,浙江就已经做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数据显示,浙江高校已经从1998年的32所增加到2015年年底的10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不到9%提高到2015年的56%,在中国省区中位居前列。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快的外延式扩张,带来的是质量提升的困惑,与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区相比,浙江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已经到了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升级的关口。”多年前,夏宝龙就曾这样告诫浙江全省高校的书记校长们。
针对问题,近年来浙江围绕课堂教学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学业管理、大胆向高校放权等,密集出台政策,打出了一套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组合拳”。
“滚动淘汰机制”振奋地方高校 浙江奔跑建设高教
不想成为“双一流”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现在正奔跑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道上。”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告诉记者。
在浙江的高教界,对如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一大批成长迅速、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的高校来说,“双一流”建设对于浙江省优化高等教育的生态体系确实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尤其将“滚动淘汰机制”引入遴选条件,让不少地方高校看到了希望。
“不管宁波大学是否能达到‘双一流’的标准,至少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它是开放式的,这次进不了下次还有机会。”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告诉记者,“滚动淘汰机制”意味着资金投入将不会像过去那样只面向特定高校。
“虽然进入一流大学行列对于地方高校困难较大,但一流学科建设方式给地方高校留出了空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兴杰表示,“双一流”实施办法则为学科特色突出的高校指明了发展路径——尽可能把资源有效地集中,打造亮点。
而浙江工业大学校长蔡袁强告诉记者,目前该校已经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
“双一流”实施路径引忧虑 浙江“一校一策”促良性竞争
地方政府、高校对于“双一流”的建设热情,引起了教育学者的关注和忧虑。
“我非常担心在地方自我加码的情况下,政绩驱动将会干扰一所大学能否进入‘双一流’建设标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记者坦言,“985”“211”的变异值得思考,“双一流”建设需要警惕行政主导学校办学的倾向。
“不论是评‘985’‘211’还是‘双一流’,其实都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也需要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理念、精神来支持大学的发展。
浙江在高教去行政化上也做出了尝试和探索。2016年3月,《关于支持省重点建设高校的若干意见》出台,浙江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扩大高校财务和收费自主权,拓宽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在资金统筹、绩效分配等方面“一校一策”,将极大促进浙江高教的发展。
据悉,浙江规划至2020年,除了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以外,再建10所左右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内一流学科。
“建设‘双一流’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大学问题,根本目的是补齐浙江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短板,更好支撑和引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为打造浙江高等教育强省做出更大贡献。”正如郭华巍所言,浙江对于高等教育“翻盘”的期许和行动力,绝不仅仅在于高等教育的本身。(完)